于青梅忽发奇想要开店,于老爷就让她去开店,大掌柜,账房先生,小伙计,样样都给准备齐全……
甚至连喝酒、赌钱,这些事情,于老爷都放任于青梅去玩。只要她有底线,就随便她怎么作,随便她怎么折腾,只要她心里高兴就好。
别人家的女儿学针黹女红、厨艺管账,于青梅学的却跟他们完全不一样。
但于老爷给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也准备了忠心耿耿的手下,还准备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娘家,要论宠孩子,整个夏洲,怕是没谁比得过于老爷。
李云心再想想李榆,顿时觉得,这真是世界上最残忍的对照组了!
对了,现在李云心已经逐步了解到,自己所处的这个时空,被称之为夏洲。
根据原主的记忆,她曾经一度以为这个朝代叫做大楚。
但事实上,大楚只是夏洲的北方部分。
北方已经在楚王的南征北战之下,初步统一了。
躲在于家庄子的得月楼上的那位“远房亲戚”,就是楚王本人。
楚王姓楚名轩,是北方朝廷的摄政王。而现在坐在皇位上的那一位,竟然是个五岁大的小孩子,据说是前朝哀帝的嫡系血脉。
南方地区尚未统一,还有好些个大大小小的草头王。
楚王原本想要先把北方稳固下来,再慢慢蚕食南方。
谁曾想,朝中大臣多数都不断敦促楚王抓紧出兵,靖南王也一直撺掇楚王速战速决。
几个月之前,楚王终于决定,带兵去荆湖战场攻打吴王。
结果万万没想到,他竟然被自己的亲妹夫靖南王萧冷月,从背后狠狠地插了一刀,差点连小命儿都交代了。
楚军也差点完全落进靖南王的掌控之中。
好在这位靖南王,其实是个绣花枕头稻草心。军权还没抓牢靠呢,就惦记上废掉王妃楚轶,迎娶他看中的世家小姐之类的闲事了。
他忙着宠幸新人的时候,于知南和于知秋,却悄然通过于知秋养的信鸽和乌鸦,数次联络,将楚王的命令,一道道都贯彻了下去,打了靖南王萧冷月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荆昌郡的楚军,都已经在于知南的掌控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上一回,李云心去找于青梅的时候,于知秋会说,正赶上他心情好,干脆还李云心一个人情。
因为,于知南那边已经得手的消息,恰好在那一天,传了回来。
于知秋是真的心情很好。
这些事,李云心都是最近才知道的。
近些日子,李云心天天都跑到于青梅的校场去练箭。
从不叫苦,也不喊累,每次练箭,都要认认真真地把五百支箭射完。
于青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俨然已经把李云心当成了自家的亲生徒儿看待。
有一回射完箭,李云心在于青梅的书房吃点心的时候,就指着于青梅墙上的舆图,跟她聊到了时事话题上头去。于青梅这下子更开心了,简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些迟来的知识,一股脑地被于青梅灌进了李云心的脑海。
但,说不清是直觉,还是别的,李云心恍惚觉得,自己似乎忽略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
第167章 祠堂
旱情一日比一日重,就连那些最抠门儿、最舍不得银钱买水的村民,也一个个都扛不住了,到底还是开始掏钱买水。
哪怕家里人的生活用水多节省一些呢,但浇地救秧苗的水,还是必须得保证的。
此时不掏水钱,倘若秧苗都旱死了,秋后拿什么交田赋?拿什么抵徭役?一家子大大小小的,冬天里吃什么?
算来算去,甭管再怎么rou痛,掏钱买水都是最划算的了。
当然,倘若于老爷乐意发发善心,不要钱给大家分些水,自然更好。
但于老爷的水,也是买来的,而且还得掏钱雇车雇人运过来。你咋那么大脸,说要就要?凭什么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得让人家把这真金白银买来的水,白白给你?
没看那开豆腐坊的李家人,跟于老爷家走得那么近的,都一样要天天掏钱买水吗?
村里涌动着有些奇怪的气氛,但多数人还是明事理的。
虽然掏了钱,但都能理解于家人的做法。
有那脑袋灵光的,算一算雇车雇人运水的费用,就知道于家人其实真的没在这里头赚村民的钱,只是没有额外贴补他们罢了。
其实,于家人帮忙运水,还贴了运费和人力,其实也是在暗中帖补他们了。
对村里人来说,买水浇地,还不是最愁人的事儿呢。
随着旱情的加剧,镇上的粮铺里,粮食又涨价了。不仅涨价,还限购呢。
想要一次多买些,人家都不肯卖。非得让你明个儿再来。
等你明个儿再来了,他就又是一个新价格了。
乔细妹斟酌许久,还是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