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后来这几天虽然李家人也管饭,就没有第一天这般丰盛了。
基本上主菜就是各种各样的豆腐。
什么清炖豆腐、爆炒豆腐、酱烧豆腐、红烧豆腐,麻婆豆腐、水煎豆腐……各种各样的吃法,都来了个遍。还有那新做出来的豆腐ru,也给来帮工的乡亲们都尝了鲜。荤腥也还有些,不过也就来个猪肺汤啦、棒骨炖菘菜啦……
热热闹闹地办了上梁仪式,全村人都来看新祠堂了。
新祠堂的选址更靠近山边,面积也扩大了一些,墙壁都用了青砖青石,墙壁也粉刷一新,看着气派了许多,甚至不输于老爷子家的祠堂。
村民抢完了上梁的馒头,乐呵呵地一边议论着一边回了家。
村民们普遍都觉得,老李家这是挣了几个钱,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恨不得不知道咋嘚瑟好了!
只有李云心、乔细妹,和几个亲自参与了挖地基的李家男人才知道,他们所谓的修祠堂,不过是个摆在明面上,给外人看的幌子。
地基底下的那两间密室,才是真正的核心目的所在。
这两间密室,一间是用来藏粮食的,另外一间,则是专门用来藏人的。
藏粮食的密室和藏人的密室之间,只有一扇四四方方的小门。孩子都得弯着腰才能通过。成年人更是只能用爬的。
而且这扇门外头,也遮挡得密不透风,严严实实。一般人绝对想不到,那里竟然还藏有一扇门。
这个密室,是乔细妹和李景福再三商量之后,定下来的后路之一。
祠堂的地面上,只有跟藏人的密室连通的入口,就藏在摆放祖先牌位的供桌底下。
洞口严丝合缝,而且还得通过一处暗藏的机关,才能打开。人躲进去之后,还能通过内部的机关,将洞口从里面封住。
修建这新祠堂花的钱,包括买材料啊、请匠人啊、请风水先生啦、管帮工的饭菜啦,所有的花费全都加在一块儿堆儿,都没有修建这两间密室的价钱贵。
而这密室最贵的部分,就是这两处机关了。
------------
第169章 修渠
李家的八卦,随着新祠堂的建成,慢慢地告一段落了。
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六月中旬,靠山屯终于迎来了久旱之后的第一场雨。雨不大,但绵绵密密地,一直从早上下到了晚上。
李梅和她的丈夫一起赶着车,顶着风冒着雨,拉了许多只坛坛罐罐,来到了靠山屯。
乔细妹将女儿女婿迎进了屋,让他们把淋shi了的衣衫脱下来,还上干爽的,还给他们倒了热热的红糖豆浆喝。
自打家里有了豆腐坊,家里的小炉子上,都把温着的白水,换成了热乎乎的豆浆了。
只要喝的时候稍稍加点糖,就又甜又美。
一家子男女老少,都爱这一口儿。
李梅两口子也挺喜欢,喝完之后,李梅满足地叹息:“这浆子真香!娘,你对我可真好。”
乔细妹闻言也笑了,原本绷得紧紧的眉眼都松弛了一些。
这个二女儿除了性子过于骄傲了些,其实心地还是不错的。
二女儿这回来,送的那些坛子,她是修祠堂之前,就借着孙女的名头定的。
其实李云心才用不着这些,这些,都是家里要用的。
乔细妹要用这些坛子来装粮食。然后都藏到新祠堂的密室里头去。
手里有粮,心里才能不慌啊!
如果到秋天了,自己预料的事情没有发生,粮食也可以拿出来慢慢吃掉。
但如果自己预料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救命的法宝了!
乔细妹招呼在家的孩子们出来帮忙搬坛子。
李云珠也来了。她养了这些日子,身体状况恢复了许多。只是身形依然有几分单薄。
李云珠轻轻地提起裙摆,慢慢地蹲下身子,双手抱起一个坛子,缓缓地站了起来,转过身,慢慢地往屋里走去。
乔细妹的目光一直凝视着她,隐含一股淡淡的担忧。
李梅觉得一段儿时日不见,李云珠变化之大,让她几乎认不出来了。
珠姐儿这孩子,往常不一直都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吗?
跟她那个爱显摆的娘曹氏一样,恨不得什么金贵,就往头上、身上招呼什么……
什么时候珠姐儿竟然变了?还变得如此……朴素?
李梅抬手轻轻捏了下睛明xue,仔细看了看李云珠。
此时的李云珠,跟家里别的孩子一样,穿着一身家常旧衣。
衣襟上还打着几块儿不大显眼、针脚细密的补丁。
头上一件珠翠也无,只用绵绫帕子挽了头发,还簪着一根本色竹簪子。
看着李梅的表情,乔细妹叹了一声,拉着李梅进屋说话:
“梅姐儿,你来。”
李梅的丈夫知趣地没有跟上去,而是帮着孩子们一趟趟把坛子搬进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