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没有看过几本医书呢,他第一世时师从当世大儒,在学习儒家学说的同时,于医一道上也钻研颇深。
更别说后来世世习武,对人体经络气脉的理解极为透彻,上一世在末世又跟那位老教授学习了不少临床经验手法,理论和实际结合之下,现在他即使不敢自称神医圣手,冒充个厉害的名医还是有很大把握的。
现在虽然“失忆”了,但失忆也分好多种,医术这种熟练的技能还印在脑子里也不是说不过去。
易修对他的举动并未阻拦——苏怀瑾有理由相信,这种纵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李大夫那儿的良好表现。
现在他伤还未大好,不能多做运动,只好坐在一边帮忙诊诊脉配配药,光是这样,那李大夫就已经对他赞不绝口了。
他的诊断总是十分准确,连配出的药都比一般人配的疗效更高些,吴国大军经过漫长的跋涉回到都城的时候,军中上下都已经对这位“苏先生”甚是熟悉了,不仅普通的士兵对他爱戴有加,就连一些将领都与他相处融洽。
毕竟,对于这些刀口舔血的军人们来说,没有比技艺高超的医生更值得交往的朋友了。
只是可惜,他自己的记忆还是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
气候随着南下变得愈发温暖起来,这让他松了一口气——眼下这虚弱的身体怕热又怕冷,夜里寒冷时时常到处都疼,现在到了温暖的江南,总算是可以摆脱那种附骨之蛆一般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疼痛了。
第82章 谁与逐鹿天下(4)
吴国尊贵的太子殿下最近比较烦。
在行军途中捡到人这种事,尽管算到现在他已经打了十年仗, 却也不是能时常遇到的。
何笙那孩子是齐国公的小儿子, 今年才十五岁, 正是他当年上战场的年纪,小少年出身书香世家,却偏偏对舞枪弄棒一类的事情乐此不疲, 上次回朝的时候,天天在家里被吵闹得苦不堪言的公爵大人第一时间就求见了太子, 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带着幺子出去见见世面。
当然,只是见见世面而已, 上战场拼杀什么的, 这种娇生惯养的少爷做不来, 易修也不放心让他上阵。
基于这一前提, 再加上何笙个性活泼好动, 还挺讨他喜欢, 因此将军大人对这个“空降亲兵”优待得很,并不以军中那些过于严格的纪律来要求他, 往常闯了什么祸,也是包庇为主。以至于全军上下都知道大佬身边来了个颇受宠爱的小猴子, 没事儿最好别去招惹。
何笙善心大发帮助难民也不是第一次了,魏吴两国常年征战,边关的百姓生活自然困苦, 大量流民争先恐后地往关内涌, 路上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 即使吴国国内条件比魏国好上不少,路边也常见饿殍,其状相当凄惨。
不食人间疾苦的小少爷对这些人十分同情,再加上易修惯着他,口袋里总有不少零食小吃,路上还真救了不少濒临饿死的灾民。
他也聪明得很,救人并不大张旗鼓,因此还没遇到过弄巧成拙的糟心事。
快饿死的就给食物,快病死的就给医药,有时候还会得寸进尺地把人带到医疗帐去大摇大摆地找军医——易修开始的时候是有心阻止他往回带这些不明不白的人的,可后来见他辨识敌友的能力还不错,捡回来的人在治疗之后也通常能为军队提供服务或情报,便半推半就地默许了他的行为。
这也是苏怀瑾能顺利得救的一大重要因素。
而现在易修糟心的源头,也正是为此。
他一向都是一个利益主义者,何笙救回来的人,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最多给简单包扎便赶出营去,他的军营既不是救济站也不是难民营,后方好不容易筹措的粮草给手下的士兵还嫌少,可不是用来给无用的灾民疗伤果腹用的。
而那个失去记忆的男人所受到的待遇,却明显有些过于优渥了。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苏怀瑾玩笑似的猜测还真有点符合事实:易修那样优待他,就是因为他那张脸。
不过自然不是太子殿下见色心喜,他这么做,其实是为了讨父皇的欢心。
世人皆道他易修占尽便宜,出身尊贵、凡事一帆风顺,就连大多数将领总要考虑的与帝皇的平衡关系都因为他特殊的身份而被减弱到微乎其微的地步,可这世界上,哪儿来那么多理所当然的好事儿呢。
吴王年纪大了,说实话,远不像年轻时候那么雄心壮志明辨是非,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老年时候的刚愎自用和疑神疑鬼中去,连自己一直以来倚重的儿子都不能幸免。
易修很清楚这一点,他也清楚自己这些年风头太盛,已经犯了大忌,在尽量收敛自己的势力的同时,他也在想尽办法讨好那位雷霆雨露的君王。
父子之间走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悲哀,但也几乎是出身皇家注定的结局。
易修对此适应良好,每次出征,都会在各地为吴王搜罗各种珍奇事物,或祥瑞,或珍宝,反正要能把老头子哄高兴了,他下一次出军就